首页 > 新闻中心 > 博·闻
leyu手机:金融消费者遭遇新型诈骗
2023-12-31 23:39:33 | 来源:leyu乐鱼vip 作者:乐鱼网app

  冒充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诈骗的手法通常有三种:一是伪造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文件实施诈骗;二是假冒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受理投诉实施诈骗;三是冒充金融监管人员以“消除征信不良记录”实施诈骗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被骗子利用人工智能“换脸”技术诈骗430万元、接到自称银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被骗数万元……

  近年来,不法分子不断翻新诈骗手段,通过校园贷款连环套、“AI换脸”、冒充监管等骗局,让金融消费者防不胜防,个人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树立反诈防骗意识,谨防新型欺诈手段,提高打假维权本领。

  “只要是学生,有身份证,就借给你钱”“一秒到账、先消费后付款”,非法校园贷款的主要目标人群是社会经验不够的在校学生。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近期监管发现,不法分子往往以“零门槛、无抵押、无利息”等不实信息为噱头,诱导学生盲目借贷,刻意隐瞒手续费与服务费、还款期限、逾期赔偿等关键信息,导致借贷学生背负高额利息。在学生无力偿还欠款时,不法分子再次出动,诱骗学生从新的平台贷款,以贷还贷,周而复返形成连环贷。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不良培训机构、职业中介机构还会打着专业培训、兼职实习介绍、就业推荐等幌子,捆绑推荐借贷业务,诱骗学生通过高息借贷交纳培训费、中介费。或是伪装成政府工作人员,以“禁止大学生网贷”“查询征信”为由,诱导学生将网络贷款转至所谓的“清查账户”,导致借贷学生陷入资金和信用的双重危机。

  为此,多部门曾发布相关规定。今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校外培训机构财务活动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其中明确规定“校外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今年5月底,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也发布了2023年第1号预警,提醒广大学生警惕“培训贷”骗局。

  “从头到尾都没有和我提借钱的事情,就说会先把钱给我打过来,再让我给他朋友账户转过去,而且当时是给我打了视频的,我在视频中也确认了面孔和声音,所以才放松了戒备。”

  4月20日,福建省福州市某科技公司法定代表人郭先生的好友突然通过微信视频联系到他,两人经过短暂聊天后,好友告诉郭先生,自己的朋友在外地投标,需要430万元保证金,且需要公对公账户过账,所以想要借用郭先生公司的账户走一下账。

  在微信视频聊天中,骗子“换脸”后面部表情自然,声音逼真,郭先生便放松了警惕。在没有核实钱是否到账的情况下,先后分两笔把430万元给对方打了过去。过了一段时间,郭先生再度拨打好友电话才发觉被骗。诈骗分子使用智能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成好友,对郭先生实施了诈骗。

  幸运的是,接到报警后,福州、包头两地警银迅速启动止付机制,成功止付拦截336.84万元,但仍有93.16万元被转移。

  无独有偶,5月23日,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的张先生通过了自称是有过交集的“熟人”的微信好友添加申请,对方打来了视频电话,视频画面中看起来对方在说话,但是张先生这边却听不到声音。

  “他先给我打了视频电话,确实是他本人。”对方以“信号不好”为由立即挂断了视频,发来一张图片让张先生添加其QQ账号(实际为群聊)。随后,“熟人”提出希望张先生能帮个忙:“熟人”先转一笔钱给张先生,经由张先生再转给他的朋友。因为刚刚通过视频电话,张先生便一口答应了。

  “熟人”向张先生要了银行卡账号和开户名,随后发了一张转账22万元的账单截图。但张先生并没有收到到账提示。“熟人”表示可能要24小时才可以到账,希望张先生先垫付,等他的“转账”到账后再扣除。

  张先生不疑有他,到附近银行将手头上现有的10万元转到了相应的账户里。但当他向对方发送完“钱已到账”的信息后,突然反应过来事情有些不太对劲。果不其然,经过张先生的电话核实,发现自己陷入电信网络诈骗的骗局之中。

  所谓AI诈骗,是指诈骗分子通过AI技术,广泛搜集人脸、声音等个人生物信息,以此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从而进行较为有针对性的诈骗犯罪行为。

  整体来看,AI换脸、AI拟声以及虚拟场景构建的出现,正是设备性能提升和技术软件优化的产物,而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已然成为一种新型网络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通过计算机算法仿真合成受骗者亲人、领导同事或公职人员的肖像面容与声音,冒充上述人员身份行骗。在获得受害者信任后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套路话术向受害人发送银行卡转账、虚拟投资理财、刷单返利等诈骗信息,并利用视频通话、语音轰炸等手段进一步降低受害者的防备心,受害者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异样,一旦听信诈骗分子的骗术并完成转账,对方便杳无音信。

  泉州市公安局鲤城分局微信公众号披露了一个案例。近日,王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是微粒贷客服的电话:“您曾注册过微粒贷的账号,现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该账号,否则将影响到个人征信。”在对方准确报出王先生的工作单位、身份证号以及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后,王先生信以为真,开始按对方指示操作。

  王先生先是添加了好友走“销户”流程,随后将平台内的19000元额度提现,就在王先生准备将19000元转到对方指定的银行账户时,接到了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鲤城分局反诈中心的电话。接到预警电话后的王先生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幸好预警及时,王先生才保住了这19000元。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或工作人员打着“保护资金”“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诉”等旗号实施诈骗。在具体的诈骗手段上,不法分子通过冒用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身份,通过短信、快递信函、互联网等渠道发布虚假“保护资金”信息,引诱消费者向其交纳保证金等作为回款条件实施诈骗。更有甚者,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以“解决投诉”等理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进入不法分子制作的诈骗网站或APP,进而骗取消费者银行卡号、网银密码及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盗取消费者资金。

  7月12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冒充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诈骗行为,同时提示广大消费者要选择正规机构的合法金融服务,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通过官方渠道合法合理维权,发现犯罪线索或者遭遇损失要及时报案。

  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冒充金融监管部门实施诈骗的手法通常有三种:一是伪造金融监管部门文件实施诈骗;二是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受理投诉实施诈骗;三是冒充金融监管人员以“消除征信不良记录”实施诈骗。

  利用新技术诈骗与传统诈骗行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防范方式也万变不离其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提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超前借贷、不通过非正规金融机构渠道借贷;加强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谨防重要信息泄露;提高反诈意识,学习反诈知识;了解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官方渠道合理维权。